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会员风采

关于襄阳市区群众合唱普及与提高的途经和措施的研究报告

浏览量:10281 发布时间:2022-05-16

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文化襄阳建设特别是音乐中的合唱艺术,与襄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地位不相符合。造成襄阳市合唱现状、制约合唱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襄阳市市区群众合唱得到普及、提高和发展,本文将逐一报告。

一、为什么要普及合唱

合唱最鲜明的特点:省、广、雅、和、美。

1、省:合唱是由人声来完成的声乐艺术,不需要参与者购买任何乐器,人人的嗓门就是一件美妙的乐器。

2、广:人人都喜欢音乐,人人都爱唱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可参与。

3、雅: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合唱是由人声演唱的多声部音乐,品味高雅。

4、和:一是声音的和谐,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合唱追求共性,管控个性,求得谐和、统一与均衡。通过合唱活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相识、相互了解而成为好朋友,构建和谐的团队。

5、美:好的合唱所产生的音响是美轮美奂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襄阳市区群众合唱的现状

(一)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合唱活动开展情况

襄阳市人口近600万,市区人口120余万。按照市区人口百分之一的参与率计算,合唱人数至少应该达到一万二三千人左右。但目前全市区合唱人数也只有不到千人(包括少儿合唱),合唱团普遍艺术素质不高。

1、企事业单位合唱活动开展情况

一是小。襄阳市区企事业单位数以千计,只是在重大的纪念、庆典(比如逢五、逢十建党、建国周年)时方能看到应景性的合唱活动。建立艺术团并开展合唱活动的更少;二是 小,少数开展合唱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仅在进行合唱比赛或某项活动演出前才火热排练,没有形成常态化。

2、社区、社会团体合唱活动开展情况

襄阳市区有近二百个社区(襄城区47个,含隆中社区;樊城区78个,含鱼梁洲社区;襄州区42个,高新区27个),由社区独立组建的合唱团一支都没有。社会团体目前数量也不多,仅仅有几支由声乐艺术爱好者或离退休的老同志自发地组织到一起的。这几支合唱团队,平时还能坚持排练,代表了襄阳市的合唱水平,但整体水平与省内其它大中城市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小学校合唱教学与合唱活动开展情况

襄阳市区现有中小学校一百一十六所(襄城区30所,樊城区37所,襄州区13所,高新36所)。开展合唱活动的学校比例还不到1/10(较好的是襄阳市第25中学等)。

(二)制约襄阳市合唱普及、发展的因素

1、缺乏对合唱的正确了解和认知。民众普遍认为,合唱就是人多,大家聚在一起歌唱即为合唱,缺乏对合唱的认知,不了解合唱的声音要求。

2、缺乏合唱教学的专业人才。合唱与指挥是所有音乐艺术中涉及其他相关学科门类最多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到声乐学、音响学、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诗词文学、键盘弹奏、美学、哲学等相关知识。使得大多数音乐人往往因综合能力不足而对合唱望而却步。

3、缺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的基础条件。在音乐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8——10万人就有一座标准的音乐厅,而襄阳市至今还没有一座音乐厅。市民们的业余文艺活动以街头老年人的腰鼓、健身舞等为主,青年人少有参与。一旦遇到天气异常时(雨雪、酷暑等),就无法继续活动了,更不用说合唱教学。

4、缺乏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这种现象在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中都存在。本就缺乏的专业人士中,绝大多数随波逐流,为名为利而不愿有所奉献;一部分合唱艺术爱好者,也不能克服困难坚持排练,使得整个合唱水平提高太慢、表演能力原地徘徊,难以取得质的突破与飞跃。

5、缺乏强有力的倡导、支持与参与。合唱的发展,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倡导、支持以及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支持、参与度,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参与的实效,决定了合唱的普及程度与合唱水平的高度。

上述几个方面,是影响襄阳合唱的主因。

 

三、普及与提高市区群众合唱水平的途径与措施

襄阳市区群众合唱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久远的工程,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人们认识到行动、从被动到主动、从热情到坚持,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方见成效。

(一)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优先发展合唱艺术

《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手段,所谓先王立乐之方,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能够端正社会风气。小到家庭,大到族长乡里,再至整个国家,音乐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这就是音乐的目的。

(二)制定长久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发展合唱艺术

襄阳市要普及并发展合唱艺术,仅靠民众自发、自觉地组织、参与,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党政各级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长久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三)采取一系列举措、措施,扎实发展合唱艺术

1、稳定一批场所,为普及并提高合唱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

俗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襄阳市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条件在湖北属于非常落后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很薄弱。广大市民非常乐意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全市文化艺术氛围很一般。近几年,虽说在场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但远远满足不了民众实际的需求。

2、培养一支队伍(合唱与指挥工作者),引领正确的合唱艺术方向

普及合唱,需要一大批合唱艺术工作者来完成。当下,我市的合唱艺术工作者有几个明显的缺憾:一是人员数量不足,每逢较大型的合唱活动,舞台上总是那么几张熟悉的面孔,鲜见新人的表现,即使有新人出现,也是缺乏应有的水准;二是包括熟悉的面孔在内,水平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数都没有正确的合唱理念和声响概念;三是继续学习的精神不够,沉醉于过去的一星半点成就,有的甚至一知半解,不了解国际国内合唱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水平,很多陈旧的知识、方式方法仍旧沿用等。因此,急需培养一支热爱合唱艺术、有正确的合唱理念与训练方法的、能够引领我市合唱艺术方向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队伍),引领襄阳市合唱的发展。

3、组建一批团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抓好合唱的普及与提高工作

组建一批合唱团队,抓好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合唱活动,其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不论其规模大小,不论刚开始时的水平高低,所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正能量,是无与伦比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只有组建了一批团队,才会有相当数量的合唱种子来播撒,才能形成大面积的、较厚实的合唱土壤,襄阳市的合唱活动才能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破土并成长起来。假以时日,襄阳的合唱必定有沉甸甸的收获。到那时,把襄阳市建成合唱艺术之城——最终实现襄阳的合唱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

4、排练一套精品,相互观摩交流,提升我市合唱水平

有了场所和团队,在合唱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下,逐步进行合唱知识的普及与合唱训练(这是基本功,不可偏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演唱合唱作品,让团队成员能展示合唱的艺术魅力,让民众聆听合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选择并排练好一套合唱精品,在校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交流或交叉交流,以此带动我市合唱的发展。国内外经典的合唱作品比比皆是,但各个合唱团队的状况各不相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排练规划,循序渐进,条件不够成熟时,可先期让有较高水平的少数合唱团队,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或是在指定的演出场所,进行公益演出活动,以提升市民的合唱鉴赏水平,进而提升合唱的整体水平。

5、创作一批作品,形成襄阳地方合唱特色,打造襄阳合唱品牌

从上世纪的学堂乐歌开始,国外的合唱不断传入中国。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我国的优秀合唱作品已为数不少,国外合唱艺术精品更是浩如烟海。由于我市合唱整体水平较低,即使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也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合唱水平能力,一方面要创作出襄阳自己的优秀合唱作品,让各团队排练演唱,让广大市民了解学习,形成襄阳合唱特色,打造襄阳合唱品牌。

创作的作品,应包含歌颂襄阳的山水景观、历史文化(名人)、现代化建设以及襄阳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在条件成熟时,走出襄阳,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襄阳人更加热爱襄阳,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襄阳、羡慕襄阳、向往襄阳。

6、成立一个基地,创建合唱艺术平台,推进合唱艺术发展,促进襄阳与国内、国际合唱艺术的交流、交融

在我国很多省、市(区),当地政府积极联姻中国合唱协会,挂牌建立XXX合唱基地。这不仅是政府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老百姓心中的期盼。目前,湖北省尚未建立相关的合唱基地,襄阳市若能在湖北先人一步,力促中国合唱协会在襄阳成立合唱基地,创建合唱艺术平台,必将使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加文化艺术的战略支撑,必将极大地推进襄阳市合唱艺术的发展,促进襄阳与国内、国际合唱艺术的交流、交融。

7、形成一种机制,让合唱成为襄阳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促进合唱艺术的良性发展

各合唱团队组建起来以后,再制定完整的排练与展演评选机制。可组织社区与社区间交流展演、行政区内各社区交流展演、跨社区交流展演和学校、社区、企业为纵横向联系的展演以及全市合唱艺术节展演等。把重要的节日作为展演的最佳时机,范围可大可小,从而使合唱活动常态化。

总之,大力推进文化襄阳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把真正的合唱艺术普及并提升,必将使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绽放出新时代的花朵,使人们幸福生活,享受音乐,共同向往美好,建设和谐家园。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常开起